西方交响乐的语言,讲述东方经典爱情故事,一场跨越四百年的艺术对话正在北京上演。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内,弦乐五重奏的绵长抒情与昆曲演员的婉转吟唱交织在一起。北京交响乐团与北方昆曲剧院首次合作的室内乐·昆曲音乐剧场《牡丹亭·惊梦》在这里精彩上演。
这部作品采用13人的室内乐团(弦乐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竖琴及打击乐组)与6位昆曲主演的独特编制。
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牡丹亭》为蓝本,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01 艺术破圈:交响乐的中国叙事
北京交响乐团近年积极探索用西方交响乐语言讲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驻团作曲白金表示:“北交近两年一直在创排演上探索用西方交响乐语言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破圈之路、破壁之旅。”
展开剩余75%《牡丹亭·惊梦》并非简单地将昆曲与室内乐并置,而是进行了从音乐结构到美学表达上的有机融合。
白金以《绕池游》《步步娇》《皂罗袍》等经典唱段的旋律为骨架,进行了全新的作曲与配器。弦乐五重奏绵长抒情,木管五重奏灵巧点缀,加之竖琴的晶莹音色与打击乐的节奏张力,共同构建出丰富的西洋室内乐和声。
这种创新既强化了戏剧张力,又深化了心理描摹的深度,为昆曲的写意美学注入了新的音乐语言。
02 守正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牡丹亭·惊梦》在探索跨界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整场演出严格遵循了昆曲艺术最核心的“曲牌体”格律与声腔韵味,演员的唱做念舞依旧恪守传统规范。
乐队在此扮演的角色并非取代,而是烘托、渲染与升华。它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现代艺术空间,更好地承托出昆曲这颗传统明珠的温润光华。
这种“守正”确保了创新的根基不失,“创新”则为“守正”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活力。使《牡丹亭》这一中国经典文化瑰宝在当代审美语境下依然能焕发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03 青春力量:年轻主创挑大梁
《牡丹亭·惊梦》的主创阵容中,一批青年艺术人才挑起重担,展现出跨界合作的蓬勃朝气。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张鹏介绍:“我们这次的主创团队成员大多是年轻人,当然也请了一些大师给我们把关。”
本剧演员阵容同样以新生代力量为主,整体以 “80后”“90后”为骨干团队。这既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代际传承,更以青春视角为四百年的《牡丹亭》注入了当代审美活力。
青年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老艺术家有一定区别,但品质可贵。张鹏称赞青年艺术家们“用功、刻苦、努力,秉持着‘把作品以最佳状态呈现’的想法,这就是青年艺术家的精神。”
04 简约美学:音乐作为叙事主体
演出以简约的舞台美术为基础,凝聚了室内乐和昆曲各自的艺术特色。恰到好处的乐器声与人声完美结合,不仅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还通过西洋室内乐的编配,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简约风格与传统昆曲表演的写意特质一脉相承。没有采用复杂的舞美设计或背景投影,而是让音乐本身成为叙事的主体,使观众能够专注于音乐与表演的微妙互动。
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表示:“‘洋为中用’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一个方向,‘美美与共’的两个美搁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美,也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新表达方式。”
05 国际视野: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
《牡丹亭·惊梦》的创作团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李长军团长表示,后续将调整打磨推出音乐会版和沉浸式版,同时也希望能够走出国门,用西方习惯的审美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交响乐要在世界交响乐之林有一席之地,就必定要有中国的特色。昆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西方室内乐的融合,为苏州独特的音乐和文化元素融入到交响乐中提供了可能。
杜丽娘的婉转吟唱置身于西洋室内乐织就的丰富和声中,观众听到的不只是配器方式的改变,更是艺术表达维度的拓展。
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展望未来:“我们将调整打磨推出音乐会版和沉浸式版,同时也希望能够走出国门用西方习惯的审美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探索,为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发布于:河北省